經濟日報 27.04.2017

假期訓太多容易引發慢性關節痛

現正處於春夏交替季節,濕度「爆燈」,這日子不少人感到全身「冤冤痛」,尤其關節部位,更是重災區。這有可能與慢性關節痛有關,不得不留意。

不想痛楚埋身,平日多作伸展和拉筋,運動關節,問題可得緩減。

70歲的陳婆婆一直行得走得,一翻風落雨便驟覺關節隱隱作痛,後來過了潮濕的氣候痛楚仍未減。經脊醫問診及檢查後,原來婆婆的髖關節曾受傷,天氣變化令她特別覺得痛,痛時連行路也有問題。

其實除了受過傷,婆婆亦因年紀大關節退化,使病情更惡化。她只是右髖關節出現問題,顯示她日積月累的不正確姿勢也是肇因。婆婆以儀器、手法等治療,再指導下改善姿勢,及在家中做一些復康運動,兩至三星期後痛楚大大減少。

患者或有關節受傷前科

天氣潮濕為何容易引發慢性關節痛?「患者本身已有慢性關節炎症,因為天氣及濕度改變,會令關節內部受壓力突然轉變,因而產生明顯痛楚。」當中部分人士之前或有關節受傷,但沒有好好治理,使傷患形成慢性炎症,只是一直不覺得有痛感,待翻風下雨季節,痛楚便出現,最常出現的位置包括髖關節、膝關節、盆骨、腳踭等關節。

一些人誤以為這是風濕痛,「正因為是天氣濕度轉變才出現,因此不少人便把慢性關節痛誤是風濕痛。慢性關節痛通常發生於曾經受過傷之關節,而關節無好好治理,才會有慢性關節痛發生。開始時,很多人捽藥酒、按摩以為可了事,若屬慢性關節痛,這並不能奏效,應及早求醫找出真正病因。」而痛的程度亦因人而異,王漢榮指有部分患者確感到很痛,這要視乎當事人的受傷程度。

姿勢不當肇禍

除了長者外,事實上慢性關節痛影響者眾,例如熱愛運動一族,進行運動時受了傷置諸不理,在轉天氣時有關節痛,便奇怪為何二十多三十歲便出現風濕痛。若一直不治理的話,「當關節不斷受壓,便造成慢性發炎。想解決問題,患者要找出根源所在,是曾有傷患未癒、長期姿勢不當、累積的運動受傷等,對症治療,可望有一個全面的康復。」

另外,其他原因尚有:常蹺腳及穿高跟鞋(影響盆骨關節)、頭向前傾打電腦看熒幕(影響頸椎及肩關節)、坐下時身體歪斜(影響腰椎關節)。

遇上述情況,建議盡早求醫,因為要由醫護人員分辨是慢性關節痛或是其他病症,要及早處理及治癒患處,多運動,減低關節及肌肉的繃緊度,受傷的風險相對減少。

「愈早發現及年紀輕的,治癒效果更好,如3星期有明顯紓緩,若情況較嚴重,治療需要兩、三個月也不定。」


【運動關節小動作】動作1:雙手緊扣向前伸展,維持10秒,做3至5次。
(陳國峰攝)

動作2:雙手緊扣向上拉,盡量將身體提高,腳踭要觸及地面。維持10秒,做3至5次。
(陳國峰攝)

動作3:左手放在右耳旁,輕力向下拉,感覺到右頸膊有拉扯感。維持10秒,做3至5次。
(陳國峰攝)

動作4:右手放頸後,左手放右手手踭,輕力向下壓,身體靠左側。
維持10秒,做3至5次。*以上動作每日做2至3組。
(陳國峰攝)